提到殯儀行業,大多數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很陌生,除了平時接觸少,中國人對死亡的避諱也導致了行業信息傳播度較低,讓這個“暮氣沉沉”的行業更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7月11日,筆者邀請到了泰康健投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紀念園執行官陳平先生,對其進行了采訪,陳平先生擁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對行業深刻的認知思考,系統的介紹了殯葬行業自改革推行6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的成績以及當下所面臨的各種現實的困難。作為一個行業的探路人,陳平眼中的殯葬行業現狀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要系統和科學的研究和了解一個行業,必須關注行業的發展史、摸透外部的大環境,并用持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殯葬服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載著國人對提升生命尊嚴的渴望和期許。想讓這個行業呈現出更多的美好,讓更多的人從不了解到熟悉,從不認可到積極接納,就必須正視那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從行業的陳規陋俗下手,做好長期艱苦革命的心理準備,全身心投入進去。
泰康健康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紀念園執行官陳平(中)
革舊圖新,要有翻過“四座大山”的決心和勇氣
1、殯葬行業政策相對滯后,已不適應現代殯葬服務的發展要求。
民生問題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對精神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而殯葬服務作為民生問題中重要的一環,卻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逐漸掉了隊,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的提升,也無法為客戶提供更好的臨終關懷服務體驗,逐漸成為飽受人們詬病的行業。
很大程度上,殯葬服務業的發展緩慢源于行業配套政策落后的結果。目前行業通用的依然是1997年頒布的《殯葬管理條例》,2004年起,殯葬產業部分環節開始向市場開放,催生了大量私營殯葬企業,而先行的管理條例缺少對服務機構資質、從業人員資格的監管政策,同時對殯葬活動中公民權利和義務也未做出細化規定,使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2、“公益”屬性的定調,資本難進入,行業難繁榮!
殯葬行業和民生息息相關,天然具備了惠及全民的公益屬性。目前,殯葬行業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機制下,為了提供有保障的基礎殯葬服務,政府限制企業牟利,將服務價格設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久而久之,制約了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出現虧損經營難以為繼!于是就把很多服務承包給個體戶來做,個體戶為了盈利,隨意哄抬物價、以次充好、缺乏職業底線。在這個過程中,市場被動的撕開一個小口,換來的卻是巨大的代價。
陳平認為,殯葬行業要實現規范快速的發展,既要堅持公益的屬性,也不能忽視其市場屬性。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不同人生狀態,除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外,還包含了很強的文化屬性及情感寄托:禮儀、追思、厚葬、孝道傳承等等.....這種來自情感精神層面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也是國人負面情緒頻出的重要原因。市場要逐步放開,要吸引更多的資本進來,行業才能在資本的推動之下得到快速發展,進而催生出更高品質的市場服務,這對整個行業、市場、傳統文化的傳承都大有裨益!
禮贊人生生前契約榮膺"值得托付金融創新產品"獎
3、設施陳舊、服務參差不齊,催生大量社會負面輿論
據統計,截至2016年,全國殯儀館1821個,普遍出現公共服務設施滯后、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常態化、缺乏專業化團隊等問題,難以滿足國人對于殯葬服務的需求和企盼。政府往往受制于財政問題,在殯儀館基礎設施、專項設備、服務上的投資有所不足,積累下了大量陳舊落后的殯儀場所,壟斷的管制遏制了競爭,國人得不到充分的選擇權,時間一久,負面情緒越來越大,甚至每到清明節,還會有不明就里的記者報道行業負面、以發死人財博眼球,給這個行業帶來不可承受之重,一旦市場形成固有觀念,我們還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代價去引導和糾正。
4、行業亂象依舊,任重而道遠!我們堅信: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前途是光明的。
都說房子貴,而上海的墓地已達到每平30萬的均價,貴到常人難以理解,什么原因?政策審批從嚴,墓地成為稀缺品,供不應求,推動了價格節節攀升。
在政府監管的盲區,依然有不良從業者大發“死人財”,欺客宰客,甚至有的把成本不到300元的骨灰盒賣到3000元;
按照國人的傳統,以往守孝三天,親人朋友從各地紛紛趕來紀念追思,現在服務供給稀缺資源緊張,省去了守靈祭拜,10分鐘完成火化,嚴重忽視了人文情感的關懷,給生者留下遺憾,讓死者也無法獲得最大程度的尊重.....
而陳平認為,行業的不規范往往孕育著發展的潛力和機遇,需要有人敢于站出來扛起行業發展和變革的大旗,愛佑匯正是在這樣的歷史際遇下,大刀闊斧的切入殯葬服務行業。而殯葬服務行業中的“四座大山”看似無解,其癥結的根源在于在于市場不開放。
陳平先生也對當前的行業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一、發揚殯葬行業中“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精神。
陳平對比了美國的殯儀市場現狀:紐約只有1000萬人口,而葬儀社卻有2000多家,還能提供飯食、追思、告別等全流程的服務;北京2200萬人口,可供告別守靈、開追悼會的殯儀館才12家。未來,愛佑匯將在全國范圍內布局高標準、便捷化的線下服務實體,將殯儀館進行改造,在社區里租房改造成葬儀社,讓四面八方趕來的親戚朋友參與告別追思,能有效提高國人的臨終體驗感。
二、創新理念改變陳規陋俗,重置國人生死觀。
在傳承中華民族千年生命文化的基礎上,我們以“重置國人生死觀”為己任,“旅游+ 紀念園”模式,提供靈魂棲息之所。目前在全國已打造四大紀念園,四大紀念園南北呼應、東西相承,依托其各屬地文化特色、融入自然景觀,道法自然,和諧共生,無不將對人文關懷的理念發揮到極致。同時還擁有愛佑匯,作發行生前契約及提供生命禮儀服務的連鎖平臺,各地的愛佑天使全天7x24小時隨時待命,為用戶提供終極關懷的全流程呵護服務。
三、愛佑匯作為先鋒軍,將為殯葬服務業帶來新活力新氣象。
按照民政部最新的預測數據,2018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是2.4億,中國已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而這種趨勢催生出國人對于自身人生規劃的剛性需求,由愛佑匯發行的生前契約是市場需求的產物,是一款緊貼民生的創新產品,而非為了創新而制造的噱頭。
有了生前契約以后,可以讓客戶在生前規劃身后事宜,活著的時候買單享受身后的服務,自主安排人生最后一程與百年后的事務,例如祭掃、追思、家族團聚等,不僅能讓老人能享受一個體面的后事服務,也能讓年輕人能及時盡孝。愛佑匯“禮贊人生”生前契約對于用戶的關懷,不僅是跨越時空的情感追思,更結合了金融的創新思維,提前幫用戶約定了未來的產品服務及價值,還有效規避了市場通脹帶來的貶值風險,讓每一名用戶都能擁有“看得見”的未來。
今年年底,愛佑匯將在廣州落地首家線下實體葬儀社-海珠生命會館,在國內,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我們也很忐忑,會不會遭遇未知的市場挑戰?會不會受到政策的影響?或者能否推動整個行業朝著更加規范有活力的方向去發展......這些都給我們未來的工作帶來了不確定性,不過我們也會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大膽嘗試,多方溝通,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在政策開放允許的范圍內,有所不為,有所大為!
作為行業的推動者,愛佑匯團隊也有著巨大的先發優勢:對行業的深刻洞察、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全面布局、運用科技和金融的思維進行自我武裝。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和國人生命尊嚴息息相關的產業,更是一個值得持續投入的產業,也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有快來越多的從業者認同我們現階段所做的工作,并加入到我們共同的事業中來,一起加速產業的發展,引領變革,讓國人真正享受到因生命品質提升所帶來的幸福美好!